有关新能源车在冬季极限测中的表现与标定成绩差距巨大,最近车企与某些机构对测试的科学性产生了激烈争论,甚至有多家车企呼吁尽快建立国家级测试标准。那么,什么样的测试才能真正让人信服,对消费者的参考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续航标准不统一,测试结果各异
最近的冬季极限测试,包括问界、蓝山、极氪、比亚迪等车型的成绩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长城、吉利、起亚、华为等多位大佬下场质疑极限测试流程不科学,结果误导消费者等等。
而所谓的极限测试,在话题性上更强,更容易让消费者关注,而具体测试的目的有多少是为消费者买车做参考,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中国新能源车冬季使用场景过于复杂,地域跨度过大,续航里程也因此成为玄学话题。
就目前而言,针对续航有三种标准,分别是nedc、cltc和wltc,其中nedc普遍被认为过于理想化,并没有太大参考意义。
nedc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的缩写,它是欧洲的续航测试标准,此前我国以此标准进行电动车的续航测试。这个测试循环标准主要参考的是欧洲的典型道路环境,特点是测试时间短、里程小、速度低、变速少,基本不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市区交通堵塞时车辆不断启停的情况。
cltc是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的缩写,它是我国汽车行驶工况中包含的内容,是由工信部牵头,由中汽研历时三年,通过对比41个代表城市近4000辆车共计3000多万公里的数据,最终得出测试标准,于 2021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简单来说,cltc覆盖范围更广,更全面,持续时间更长,是针对中国路况的测试标准。
虽然这个标准更接近于中国的国情,但是cltc工况续航标准更偏向于以城市为主的乘用车行驶工况,却忽视了电动车在高速等不同环境下驾驶的能耗损失,也没有针对气温变化对新能源车续航带来的影响进行标定。
wltc是wltp的一部分,发布于 2016 年,参考了全球多地的典型道路环境,具备普遍特征,更加符合道路实际行驶状态。目前所有欧盟国家的新车都采用了这个测试标准。
wltc针对nedc工况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优化,测试出的续航里程也更加接近现实使用情况。同样,这个标准也没有考虑针对新能源车的极限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和国内都缺乏针对新能源车更全面更科学的测试标准,即使是国标也一个实验室级别的参考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结构和组织开展了自定标准的续航测试。
自定标准,是否符合当下中国主流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目前新能源三电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构成续航焦虑的因素其实正在减弱,但目前的技术瓶颈却显而易见,最明显的莫过于低温和超低温对电池续航能力的影响,在现有成本和使用频率之下,还是一个难题。
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测试续航里程
不同的气温对实际续航有较大的影响,但原因确实也是多重的,目前我们暂时没有颠覆性的解决办法。
首先,如果长时间处在低温状态下,电池的活性物质会降低,影响化学反应速度,从而导致电量减少、续航变短。有相关测试报告显示,新能源电池最佳的工作温度是25℃,若在北方-20℃的气温下,电池衰减会达到57%,续航里程基本折半,所以很难保证测试时是满电量的电池状态,测试的结果也不能保证真正的做到准确无误。
另外,在北方冬季或者南方的夏季,空调也是耗电的因素,尤其是冬季北方取暖,电量消耗极大。虽然有空气热泵技术等出现,但本质上与燃油车暖风取暖相差甚远,对电池和空调加温,成为新能源车在冬季续航达成率较低的首要因素。
第三,在一些极限测试中,有着不同的排名标准,比如续航里程排名,续航达成率排名等等。电池容量是影响续航能力的重要因素,电池容量越大,其续航里程越长,反之其续航里程越短。在不同维度下,会产生不同的极限测试成绩。所以,很多消费者看个热闹就行,也不必过分认真。当然,在极限测试中表现较好的,也侧面证明其在某些技术上过硬。
第四,还有驾驶人的驾车习惯不同,也会造成测试续航结果不同。
有些人开车喜欢频繁的急加速、急刹车,这种激烈的操作会导致车辆的能耗增加,从而缩短实际续航里程。如果轻踩油门,匀速加速,遇到情况采用缓刹、点刹,续航里程缩减不会太多,所以平顺驾驶和激烈驾驶导致的最终续航里程也是不同的。
在极限测试中,测试者提前打开空调、加热方向盘或者加热座椅等车内设备,这些电器设备运转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能耗,从而缩短实际续航里程。如果原地暖车空调打开时间过长,电量消耗大续航缩短也是正常现象。
综合对比一下自己使用的场景,能够经常用极限状态来使用新能源车的用户应该是少数。
三个司机观点: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平时开车的实际环境并没有测试条件那么恶劣,大部分人早八晚五上下班时间段出行,室外温度也达不到漠河测试场所那么低。而且一般用户不会像测试那样毫无顾忌地激烈驾驶。极限测试对于新能源车主和准备购买新能源车潜在消费者来说,参考意义不大。当然,我们也希望真的有一个权威科学的评测标准,让新能源车产品能够在出厂时标定一个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的技术指标,这样才有价值。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